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這是環境管理制度的重大創新。而據記者獲悉,目前國家發改委正在研究探索治理模式創新,并委托相關部門設計推進工業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具體實施方案。
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秘書長駱建華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指出,傳統的工業污染治理模式必須做出改變,環境污染治理是時候從“誰污染,誰治理”向“污染者付費、專業化治理”的思路轉變了。
駱建華指出,當前,推行第三方治理模式有兩個突破口:一是大型工業企業,如火電行業的脫硫特許經營,石化行業節水治污。二是工業集中區,如工業園區,工業開發區的廢水及廢棄物處理?!扒罢哂捎谏a規模較大,產生的污染物量大而且相對集中,具備規模效應。后者的核心優勢在于'集中'所帶來的污染物量的累積,因為更具備專業治污的條件?!?/span>
“誰污染,誰治理”模式已然過時
難以使企業建立有利于環保的自我約束機制
近年來,對于環境治理讓公眾有不少困惑,為什么環保投入逐年增加、各類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加速建設,環境形勢卻依然嚴峻、環境質量沒有得到較大改善?
對此,駱建華說:“主要原因是工業污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我國工業污染占總污染的70%以上,是環境污染的主要根源?!?/span>
據2010 年相關機構對全國18 個重點流域工業園區調查的結果顯示,100%有水污染問題,78%涉及大氣污染,17%存在固體廢棄物污染。13 個工業園區涉嫌污水直排江湖。在這18 家工業園區中,具備污染治理設施的有13 家,占70%以上。但這些污染治理設施閑置不用或間歇運行,形同虛設,完全實現不了污染物達標排放的要求。
作為治污主體的工業企業為何表現差?對此,駱建華指出,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缺乏社會責任和有效監管,工業企業自覺控污減排的意識較為淡薄。更主要的是,目前我國工業污染治理依然沿用“誰污染、誰治理”的思路,由排污企業自行解決治理問題。(測試文章)